2015年5月25日,中国科学院院士张玉奎、中国科学院化学所李玉良研究员访问我校。高玉葆校长会见了张玉奎院士,我校相关部门和化学学院负责人及学科带头人参加了座谈。高校长介绍了我校的学科优势及科研情况。张玉奎院士鼓励我校抓住现在的机遇期,把我们的科学研究推向国际水平。
张玉奎院士、李玉良研究员为无机-有机杂化功能材料化学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及化学学院师生做了题为“蛋白质组学分离分析方法进展——从定性到定量”及“碳及富碳基低维聚集态结构”的学术报告。无机-有机杂化功能材料化学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赵小军教授主持了报告会,重点实验室、化学学院及兄弟院校的二百余名师生聆听了报告。
张院士作为国内蛋白质分离鉴定新技术新方法的学术带头人之一,近年来侧重于构建新型集成化的蛋白质组分离鉴定平台,包括发展新型高丰度蛋白质去除和低丰度蛋白质富集技术、研究新型色谱分离介质和柱模式、构建新型多维分离模式。报告中,张玉奎院士首先从人类历史上的三大科技工程之一基因组计划出发,阐述了人类基因组学尚未解决的难题、蛋白质组学研究的复杂性及其重要意义。深入浅出地讲解了蛋白质组学研究的新技术和新方法,特别是蛋白质组的定量分析技术,展望了色谱技术的研究新方向。讲座中,张玉奎院士用简洁通俗的语言阐述了蛋白质组学技术的概念与用途及我国蛋白质组学技术的发展历史,并就其课题组在蛋白质组学的研究特点、样品处理的新技术、高丰度蛋白质去除技术、高丰度蛋白质富集技术、色质联用对蛋白质的分析技术、蛋白质高灵敏检测技术等,蛋白质组学分离分析方法从定性到定量的进展方面所做的研究工作进行了详细地介绍。
李玉良研究员的报告从半导体分子材料的可控组装、聚集态结构大面积半导体分子聚集态结构的可控生长、半导体分子材料半导体异质结构和分子材料多元智能体系四个方面给与会师生作了深入浅出的阐释,特别对具有光电活性的有机石墨炔材料、低维聚集态结构的纳米以及纳米结构材料的设计合成与应用做了详细介绍并展示了近年来他们课题组的代表性工作和最新的研究成果。
张玉奎院士及李玉良研究员精彩的报告引起了与会师生的极大兴趣。会后大家就学术报告中涉及到的热点问题与两位教授进行了深入交流。
报告人简介:张玉奎,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所学术委员会副主任。1965年毕业于南开大学化学系。1965年至今在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工作。曾任该所副所长、国家色谱研究分析中心主任。蛋白质研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专家组成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化学部咨询专家,中国分析测试协会副理事长,中国化学会色谱专业委员会主任,色谱杂志主编,分析测试学报、分析化学、J Chromatography A、Talanta、Anal. Chim. Acta等杂志编委。多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并承担国家科技攻关、863、973等项目。目前已在国内外发表论文近五百余篇,专著七部,专利三十余项。2012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多年来一直从事色谱基础理论及新技术开发应用研究工作,包括气相色谱、液相色谱、毛细管电泳及电色谱、径向膜色谱以及与US-EPA合作开展GC- FTIR法测定大气中有机毒物等研究。九十年代以来,主要开展生物分子的高效分离与高灵敏检测的研究。目前研究的重点集中在发展多维分离体系,包括多维液相色谱、多维毛细管电泳、液相色谱/毛细管电泳、多维微流控芯片以及它们与质谱的联用等。
李玉良,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有机固体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哈尔滨工业大学等校兼职教授。科技部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973”项目首席科学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重大研究计划指导专家组成员。在Acc. Chem. Res., Chem. Soc. Rev., J. Am. Chem. Soc., Angew. Chem. Int. Ed., Adv. Mater.,Nature Protocols, PNAS等国际权威学术杂志上发表论文400余篇1999年获得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二等奖,2002年和2005年两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2004年获北京市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一等奖。2014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研究领域为:功能分子设计、合成和自组装;超分子聚集态结构材料和异质结构和材料、富勒烯化学。主要聚焦在发展具有光电活性的分子材料以及定向、多维、大尺寸聚集态结构和异质结构自组装方法学、材料可控制备和分子晶体自组织生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