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5日下午,应“无机-有机杂化功能材料化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的邀请,兰州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刘伟生教授、中山大学化学学院苏成勇教授来我校访问,并在学校会议中心多功能厅分别为师生做了题为“稀土配合物催化CO2反应研究”和“配位超分子自组装—纳米分子容器/反应器的配位空间功能化”的学术报告。报告会分别由副校长王群生和重点实验室主任赵小军教授主持,来自重点实验室和化学学院的部分教师和学生200余人到场聆听了报告。
在报告中,刘伟生教授首先介绍了稀土金属离子轨道的特殊性,由此引出配体的不同设计方向,指出稀土功能配合物在不对称催化、化学拆分、非线性光学、仿生化学、模拟生物结构等方面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随后,刘伟生教授着重介绍了其研究团队利用氮杂冠醚配体、多孔MOF体系、多齿配体、手性配体、桥连配体、阴离子模板等设计合成了一系列稀土功能配合物,特别在稀土配合物固定二氧化碳的研究等方面进行了系统深入的探索。苏成勇教授在报告中重点介绍了课题组近年来在清洁环境和能源相关的金属-有机超分子材料方面的研究,主要阐述了超分子组装、超分子催化及超分子材料等方向的最新研究进展以及国际上最新的研究趋势,详细介绍了课题组在配位超分子自组装—纳米分子容器/反应器的配位空间功能化方面的研究成果。二位教授的报告内容引起了与会师生的浓厚兴趣,报告结束后,二位教授就师生关心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交流讨论。
刘伟生教授,兰州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教务处处长,甘肃省有色金属化学与资源利用重点实验室主任,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兼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化学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化学会理事、晶体化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甘肃省化学会副理事长。主要从事无机化学的科研及教学工作,在稀土新型发光材料、功能配合物、荧光探针、橡胶添加剂等研究领域取得了重要科研成果。在 “J. Am. Chem. Soc.”,“Angew. Chem. Int. Ed.”,“Adv. Mater.”,“Appl. Phys. Lett.”等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200余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0项,主编《配位化学》教材一部。有关成果获甘肃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004)及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2011)。
苏成勇教授,1996年毕业于兰州大学,获博士学位。曾在中山大学、美国南卡罗莱纳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在德国斯图加特大学做洪堡学者,香港中文大学、德国卡尔斯鲁厄大学做访问学者。目前主要从事与环境能源相关的配位超分子化学结构与材料领域的研究。迄今在J. Am. Chem. Soc., Angew. Chem., Adv. Mater., Nat. Commun., Chem. Soc. Rev.等国际研究性和综述性杂志发表学术论文200多篇,被他引或评述10000多次,H指数58。担任国际知名期刊《Inorg. Chem. Comm.》亚太地区主编,国际晶体学会 《IUCrJ》Co-editor,英国皇家化学会《J. Mater. Chem.》顾委,中国晶体学会常务理事。曾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第一完成人,2013年)、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第一完成人,2007年),2000年获中国化学会青年化学奖,2005年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2010年获广东省丁颖科技奖,2012年担任“973”项目首席科学家,2014年入选中组部“万人计划”首批科技创新领军人才。
王群生副校长主持报告会
刘伟生教授做报告
苏成勇教授做报告
报告会现场